【花蓮必到】太魯閣國家公園步道推薦 錐麓古道/燕子口步道/砂卡噹步道…
擁有壯麗的峽擁有壯麗的峽谷及瀑布景觀,太魯閣國家公園一直都是國內外旅客在台灣的旅遊首選之一。太魯閣腹地廣闊,太魯閣國家公園內更有超過30條步道,以步行登山的方式,深入了解這個台灣第四座國家公園。這次小編為你推薦5條太魯閣國家公園步道,一起探討這深山裡的美。 錐麓古道為合歡越嶺古道殘存遺跡,早期是太魯閣族各部落間聯繫要道,是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唯一的史蹟保存區,山壁落差險峻,大部分由大理岩構成,是太魯閣峽谷最壯麗的景觀。錐麓古道因路線環境特殊,有承載量管制,需申請入園許可。 錐麓古道海拔765公尺、步道長約10000公尺,大約需要一天時間才能走完全程,因此入園時間為上午7:00~10:00,也要格外注意步道沿線常有毒蛇昆蟲。 錐麓古道於2017年開始收入園費: 全票:NT$200 一般成人 半票:NT$100 學生、6~12歲兒童、65歲以上 需備有證明文件 免費 未滿6歲、公務執行、身心障礙者及其必要陪伴者 需備有證明文件 燕子口的地形是立霧溪水長年累月雕琢出來的,石灰岩崖壁上的壺穴則是地下水出口和立霧溪水侵蝕所造成的;因眾多燕群在其間覓食嬉戲,因而得名。燕子口是一條兼具地形、生態與人文特色的步道,全長1300公尺,步行時間大約10~30分鐘,除需配戴安全帽、小心路面狹窄,算是輕鬆易行。 燕子口步道也分幾個停留站點: 壺穴:燕子口對岸山壁有許多「壺穴」,是燕子口最具特色的地形景觀 靳珩公園:為紀念民國47年靳珩段長巡視橋樑工程時墜入溪谷不幸殉職,將新建的橋取名為靳珩橋,並在橋旁建靳珩公園,公園中有他的塑像及碑文 印地安酋長岩:從靳珩公園觀景平台朝立霧溪對岸望去,有一巨大的大理岩突出於立霧溪中,仔細觀察巨石,看起來像人像的側面、加上上方稀疏著生的植物,搭配一看就像是戴著羽冠的印地安人 錐麓斷崖:燕子口和九曲洞之間,是一片垂直陡立的大理石峭壁,從公路上隔溪對岸是錐麓斷崖,是立霧溪切穿三角錐山之稜所形成的深窄直立的斷崖 砂卡礑步道從入口處開始至終點三間屋、全長約4.1公里、倚傍著砂卡礑溪而行,沿途有峻秀的峽谷、清澈的溪水、美麗的岩石及蓊鬱的森林,動植物生態豐富、還有多個原住民聚落,讓砂卡礑步道兼具景觀生態與人文之美。 砂卡礑步道海拔60公尺,全長4.1公里,往返約需4~6小時,沿途可停靠: 步道起點:曾是太魯閣族人的部落。砂卡礑步道入口位於砂卡礑隧道西洞口外,從入口循著迴旋梯直下即可到達步道起點。步道起點設有解說牌,對砂卡礑步道有全面性的介紹 白肉榕:白肉榕生長在岩壁上,密密麻麻的樹根牢牢抓住岩壁,這是榕樹的纏勒現象,跟布洛灣上台地「樹抱石」一樣 油桐花廊:步道旁幾株高大的油桐樹,沒有開花時並不容易被注意到,但每年四月底五月初盛開滿樹雪白的花朵、落花鋪滿這段步道,甚是夢幻浪漫 褶皺:仰頭望可看到對岸裸露的山壁上有許多柔美的線條,層層分明地堆疊著,這種地形稱為「褶皺」 三間屋:是砂卡礑步道的盡頭,也曾是太魯閣族人的聚落,因過去有三間屋舍而稱「三間屋」 綠水步道原是合歡越嶺道的一部份,因為此段古道路況良好,景觀及生態都相當豐富,因此國家公園管理處將它規劃成步道,全程平緩易行,是條老少皆宜的景觀步道。步道入口位於綠水地質地形展示館旁,可體驗森林、地形、岩生植物及人文遺跡,富含旅遊及教育意義。 綠水步道,曾是太魯閣族人的陀優恩部落;一般從綠水管理站出發,在步道後段與產業道路相銜接,最後於合流露營區附近回到中橫公路,長度2公里,步行時間約1小時: 綠水地質地形展示館:綠水步道的入口位於綠水地質地形展示館旁,展示內容包括有台灣的形成、板塊運動、太魯閣峽谷的形成、河階地的形成等 樟樹林:步道上的樟樹林下時常散發著一股清香,綠水步道的樟樹林,判斷是民國4、50年代的造林 穿過樟樹林之後不遠,有兩條緊鄰的無名小溪,溪上有座小吊橋,橫越兩岸的林蔭、鬱密幽靜。吊橋一端有三顆巨石 白楊步道自台電施工道演變而來,路徑大致平坦好走,是著名旅遊景點,尤其是位於2.1公里處的水簾洞,更是吸引不少旅客朝聖。白楊步道為自然原野區域,沿途有不同生物棲息及各種石灰華,步道兩側豐富的動植物及地理景觀都值得細細體驗,途中也有多處景觀平台可供休憩。 白楊步道由多條隧道組成,建議攜帶手電筒備用: 白楊瀑布:是太魯閣國家公園已知最大最壯觀的瀑布,湍急的水流注入水潭,時有陽光照在激流濺起的水花而形成美麗的彩虹,更加動人 水簾洞:水濂洞是地下湧泉從隧道頂端傾洩而下,形成一幕水濂的特殊景觀
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.